close

IMG_3557

淡水,好久沒有來走走了.

似乎每隔一段時間,就要再回來看看.

關於淡水的景點,舊的還在,也增加不少新的景點.

趁著早晨人潮較少的時段,就隨意挑幾個景點走走.

 

馬偕大雕像

馬偕街古名為「龍目井」。是昔日滬尾街由新店口通砲台埔到紅毛城的古道。國民政府時代改名馬偕街。 九○年代台北縣政府推動為「鄉里人傑立像」之文化政策,淡水擇馬偕和施乾(1899〜1944)為鄉里代表人物,縣文化中心托淡水名雕塑家張子隆教授創作此雕像,由淡水鎮公所提供馬偕街與三民街口昔稱「三角公園」的土地以供立像。 1995年11月19日(日)縣政府邀馬偕三世孫偕安蓮(Anna MacKay,1912〜2012)與偕約翰(John Ross MacKay,1915〜2014)回淡水,與加拿大駐台代表在此為雕像揭幕。

1999年淡水鎮公所拓寬中正路時,重新整理雕像並建此小公園於翌年六月完工,馬偕雕像從此成為淡水名勝景點。2001年6月2日正逢馬偕的逝世百週年,早上在馬偕雕像前舉行追思會,會中郭哲道鎮長頒給偕約翰為淡水鎮永久榮譽鎮民,並當場宣佈每年6月2日為淡水馬偕日。此為全國首次由鄉鎮訂定之紀念日,淡水並年年為此舉行紀念活動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淡水基督長老教會

 

下面這個淡水逛街地圖非常好用,可以做為行程的安排.

IMG_3558

如果各位人客要前往淡水教會(禮拜堂),可以從馬偕大雕像旁的馬偕街過去.

要從中正路過來也可以,只是走馬偕街會比較有畫面......

不過,也意外發現馬偕街是條很重要的街道.

 

馬偕街

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由新店口通龍目井、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。戰後,因紀念馬偕改名「馬偕街」。由於淡水港埠發展,此地不僅因華洋雜處而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,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,日治時代以「和蘭風」、「南蠻味」稱著。加上沿途風光秀麗,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。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,也是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。

目前因都市景觀缺乏規劃,以及街民搶建,風光已大不如前,但馬偕街仍因多處古蹟及觀景點,而成今日淡水最具特色的街道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淡水基督長老教會

IMG_3467

滬尾偕醫館

這是北台灣第一間西醫院,為 1879 年馬偕獲一位同姓馬偕婦人為紀念亡夫之捐款而改建的,於 9 月 14 日落成,名為「滬尾偕醫館」,同年在此也曾發現全球首宗「肺蛭蟲」病例,而名聞一時。 偕醫館建築為馬偕所設計,屋體為閩南式民宅,卻有西洋門窗,極富趣味,樸實的外貌很難讓人聯想到是台灣現代醫學發祥地,當時偕醫館是相當具水準的醫院,有病例檔案、醫學報告,和初診、複診掛號制度,候診時還有衛生保健等民眾教育。

此醫館不僅因造福民眾而享聲譽,1884年中法戰爭時也因搶救傷兵而獲軍功。後人因應時局需要,於1912年移往台北新建的現代化院舍,即今馬偕紀念醫院,此後建築體也多次修茸,輾轉作為教會書房、神學院、診所、學生宿舍、幼兒園等,始終保持原貌。 目前醫館裡還保有洗濯台、壁爐、門鐘,及馬偕的風琴、藥罐等珍貴文物。1998年8月29日經台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二級古蹟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淡水基督長老教會

 

我不記得醫館有沒有開放,因為來訪的時間有點早.

如果有開放參觀,倒是蠻想進去看看的.

IMG_3502

接下來,這個應該就是每位來到淡水的人客,必拍的景點.

 

淡水基督長老教會(淡水禮拜堂)

馬偕自1872年在淡水租屋為寓所,兼做宣教之地,翌年二月,嚴清華等信徒入教受洗,正式設立淡水為北台灣開基教會。將近60年的租屋、購地和建堂發展,原有教堂不敷使用,遂決定重建淡水禮拜堂,並作為馬偕來台60週年獻禮。此教堂由偕叡廉設計督建,於1932年11月開工,翌年9月完工、11月行獻堂禮拜。

建築採仿哥德式扶壁,柱頭飾以小帽尖,四周開尖拱型窗戶,以進口彩色玻璃透出莊嚴神聖之氣氛。但內部採「加強磚造」,上以大跨距的鋼架扥住屋頂。外牆用來自松山之高品質紅磚,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。特別是右邊的鐘樓不僅砌工精湛,造型也因直聳天際,宛如禱告的手。 教堂內部座椅、講台、聖餐桌至今都保持原樣,尤其百年古鐘和老風琴、建堂沿革碑等都成台灣教會的重要文物。今日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每週都有400〜500人在此禮拜。1998年8月29日經台北縣政府指定為限定古蹟。 教堂西側50公尺山坡下即是當年馬偕租屋處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淡水基督長老教會

 

這裡還有一篇比較詳細的介紹

https://www.mackay.org.tw/ch/church-worship.html

 

在查資料時,這裡到底是要稱為淡水長基督長老教會,還是淡水禮拜堂???

還是,兩個名稱可以通用???

稱為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????

 

先擱下名稱問題,教會的禮拜堂真的很美.

經過的人客,幾乎沒有人不停下腳步,更別說要拍照留念了.

這裡可以說是網美打卡點,淡水必逛景點,錯過可惜.

來訪時禮拜堂已經開門了,很想進去看看.

不過時間還早,就沒有貿然走進去.

教會前面還有陳燈波戶外美術館,如果有展覽可以一併參觀.

IMG_3505

IMG_3507

IMG_3528

馬偕博士登陸地點

淡水郵局現址,不僅是台灣郵政發祥地之一,當年是帆檣林立,華洋雜處的之繁忙碼頭。西鄰則為英商德忌利士洋行所屬之道格拉斯(Douglas)輪船公司碼頭,有定期航班往來香港、汕頭、打狗、安平,淡水和廈門間輻輳交通,實為航運樞紐所在。 1872年三月九日下午三時,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在李庥﹑德馬太陪同下搭該公司客輪「海龍號」由此登陸。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,醫療和教育之基地,並擇淡水為家,在此娶妻生子,死後埋骨於斯土。

 一生傳奇影響深遠,也塑造了淡水獨特的歷史文化。 今物換星移,淡水港都風華不再;而滄海桑田,碼頭古蹟更是難以辨認。謹 2007年馬偕藝術銅像終於此,為風光名媚、人潮洶湧的淡水河堤,增加濃醇的人文氣息,也是淡水金色水岸的新標地。也供遊人發思古之情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淡水基督長老教會

 

以前來淡水,不管是開車來,搭車來,騎單車來,這個景點一定會到.

除了拍照之外,最主要的是.....旁邊有星巴克.

IMG_3568

淡水的小吃很多,除了前一篇的淡水老牌阿給,鐵蛋也是相當有名氣.

 

阿婆鐵蛋

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,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。

當初阿婆經營小吃店,小吃店有時生意不好,滷蛋經過多次滷製,

滷蛋越滷越小,味道越來越好,意外成為現在的【鐵蛋】。

這些晶瑩剔透的小鐵蛋,都是依照古法製作。其製法是選用雞蛋或鵪鶉蛋,

加上五香、醬油、胡椒粉以及獨特秘方的原汁滷出來,

每天滷製3小時,吹乾,隔天再滷,一連七天!滷汁的火侯、風乾控制的恰

到好處,口感硬是夠味蛋Q皮薄,完全不放人工色素和防腐劑,更是多家

電視報紙採訪報導,  

是來淡水地區遊玩,必吃的首選,回送親友的最佳伴手禮。

阿婆鐵蛋不僅榮獲全國消費食品金牌獎,還具有中華民國商標註冊,

真的是只此一家,絕無分店!

以上資料摘錄自阿婆鐵蛋官網

 

買不買???

當然要買,這樣才是一名稱職的觀光客,振興當地的經濟.

IMG_3578

德裕魚酥

淡水的魚酥就像鐵蛋一樣,有非常多的店家可以選擇,網路上也找得到各家魚酥的評比.

我個人是覺得,各家魚酥都有自己的特色.

沒有好吃或不好吃,有沒有合自己的口味而已,所以我就不去做比較.

我吃過的魚酥,印象中就有合益,許義和德裕.

各位人客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品牌,因為都蠻好吃的. 

IMG_3580

淡水福佑宮

淡水福佑宮建廟的歷史遠溯自清朝乾隆壬寅四十七年(西元1782年)創建,是淡水最早草創的廟宇。記錄淡水拓墾歷史,根據史料記載淡水福佑宮是由福建廈門沿海,六邑:武榮(南安)螺陽(惠安)、晉水(晉江)、桃源(永春)、清溪(安溪),銀同(同安),懷反清復明之志士相率渡臺,順迎湄洲媽祖蒙佑。先建廟於滬尾(即為今日:淡水),普濟航海,咸沐神恩之浩瀚。旋於嘉慶元年(西元1796年)重修落成。

本宮源自面向淡水河,舟船往來、每溼黑之夜,輒多兇險,居民也在油車口增建一座燈塔「望高樓」,以便船隻能出入平安。民國六十一年,熱心信徒發起修建,由永春鄭金虎撰碑:「母儀稱后,水德參天,福佑湄洲」,撥遷望高樓,海航仰瞻此後,新興的市街都以福佑宮為中心,淡水發展的起點。

配合中正老街整體風貌再現,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九日開工動土興建鐘鼓樓及護室,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,自此本宮廟煥然一新,建物地平面積也增加一倍以上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淡水福佑宮

 

淡水有四大廟,分別是福佑宮,清水巖祖師廟,龍山寺及鄞山寺.

如果各位人客是走宮廟系的,這四大廟就真的是一間都不能錯過.

福佑宮,清水巖祖師廟和龍山寺,這三間就在淡水老街附近,所以很容易一次逛完.

只有鄞山寺稍微遠了點,就必須走回淡水捷運.

IMG_3581

三協成餅舖

「三協成」最初只是現任老闆(李志仁先生)的祖父(李烏金先生),帶著老闆的父親(創辦人—李水清先生)向三芝鄉的老師傅陳春發(人稱阿土師)學做泉州糕餅(俗稱漢餅)。等到學成之後,李水清先生便領著二弟、三弟落腳淡水開始創業的艱辛路程。

餅舖取名「三協成」的意義就是希望兄弟三人能同心協力經營而有所成。

創店初期,店裡的生意並不理想,身為大嫂的李鄭妙首女士因此不得不設法改善營運狀況。二十年代,台灣鄉下正流行「寄藥包」的銷售方式,以彌補醫療體系的不足,保存期限一個月以上的各式糕點剛好派上用場。

首先由人高馬大的老三,用擔廂挑到淡水山上南勢埔北新庄一帶的店仔頭(小雜貨店)寄賣,然後定期去舖貨收款。果然深受好評,從此打響「三協成」的名聲。

古早淡水人有一句名諺「娶某不娶八里坌」,這句話提醒年輕人,八里人嫁女兒的風俗是要送喜餅給全村村民的,所以娶他們的女兒要自量其力;而李水清先生就從這句諺語中看到廣大的喜餅市場。

為了攻佔喜餅市場,李水清先生首先透過前台大婦產科主任-歐陽培銓先生,認識了英國領事館的主廚-涂彩和先生,然後向他學做英國水果派(派皮較鬆脆)以為改進傳統水晶餅外皮軟趴趴的缺點。

而其女婿-林銅洲先生也因為在英國領事館任職商務秘書,從而進口英國老牌子Bush Boake Allen香料,以為改進水晶餅內餡的香味(當時台灣還沒有奶粉、奶精等原料)自此中西合併,改良後的冬瓜肉餅一炮而紅,成為「三協成」維持七十年不墜的招牌餅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三協成餅舖

 

淡水鐵蛋多,魚酥多,阿給多,宮廟多,連餅舖也很多.

在淡水叫得出名字的餅舖,有新建成,新勝發,双元成,郭全福,滬尾和三協成.

一樣不分好壞,純屬個人喜好.

IMG_3582

紅毛城

紅毛城古蹟區(臺灣話Âng-mn̂g-siânn),又稱前英國駐台北領事館及官邸,古稱聖多明哥城、安東尼堡,是一座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古蹟。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「聖多明哥城」,但後來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,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予以重建,並命名為「安東尼堡」。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,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「紅毛城」。1724年,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,增闢了四座外圍城門。1867年以後,紅毛城開始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,並在旁興建領事官邸。太平洋戰爭期間,日本向英美宣戰而查封紅毛城,直到戰後被交還予英方。爾後,英國雖於1950年和中華民國斷交,但仍持續使用紅毛城作為其領事館直至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才停止運作,並在其後依序由澳洲美國代為管理。一直到1980年,該城的產權才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,指定為一級古蹟並開放供民眾參觀。紅毛城被視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,也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定古蹟

紅毛城古蹟區包含紅毛城主堡、前英國領事官邸以及清治時期所建造的南門。其中紅毛城主堡是臺灣最古老的完整建築物,前方置有四尊嘉慶18年製成的古砲;前英國領事官邸在主堡東側,為兩層式洋樓;南門則為古蹟區內唯一的中國式建築,使用觀音石砌成。另外,園區內還有一座從山腳下移上來的「寶順行」界碑。全園區由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負責營運。

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

 

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紅毛城可說是淡水最耀眼的古蹟建築。1629年西班牙人侵略淡水,為鞏固其在北臺灣的殖民事業,遂在此建「聖多明哥城」為基地;1642年,荷蘭人驅逐了西人,在舊址重建該城,當時稱荷蘭人為「紅毛」,因此「紅毛城」之名也沿用至今。1867年為英國所租借,乃大肆整修,並在東側建「英國領事館」,做為官邸。領事館的紅色拱廊、綠瓶欄杆,與紅毛城相互輝映,增色不少。

紅毛城一直到民國69年(西元1980年)才收回接管。由此俯視淡水河,形勢險要,「戍台夕照」素為淡水八景之一,集古蹟與勝景於一處。遊罷紅毛城,若時間充裕不妨到對面咖啡館或庭園餐廳小坐片刻。此區位在河堤公園上方,坐在小館中,悠閒的啜飲一杯咖啡,或品嚐海鮮,欣賞眼前淡水河口、觀音山景的自然風光,真是一大享受!

以上資料摘錄自交通部觀光局

紅毛城已經不是第一次來訪,不過因為每次都是間隔相當長的時間,所以就又走進來看看.

IMG_3597

IMG_3665

IMG_3618

IMG_3622

IMG_3629

IMG_3692

淡水,相信各位人客應該都很熟了,就提供給各位人客參考.

arrow
arrow

    jackl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