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月潭,每次來都是繞一圈就離開了.
今天本來是打算來拍日出的,只能怪自己起不來.......
水社碼頭是這次行程主要的目的地,旁邊的梅荷園當然更不容錯過.
梅荷園
梅荷園位於涵碧步道入口處,為蔣介石先生當年駐蹕日月潭,隨扈憲兵的崗哨要塞,以憲兵梅荷精神象徵命名。
九二一地震之後,管理處規劃成為景觀眺望台,往年在水社碼頭附近湖面施放煙火時,梅荷園佔居高臨下的地利,成為觀賞花火的最佳據點,為提供在日月潭住宿的遊客夜間另類休閒活動。
以上資料摘錄自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看過許多攝影人的照片,今天終於可以自己來拍.
雖然沒有拍到日出,但是也很感謝老天給了一個很不錯的天氣.
日出,下次有機會再來拍吧!!
光用看的,當然是不夠.
趁著遊客還不是很多的時候,趕緊買張船票.
搭乘豪華遊艇,好好的來趟遊潭之旅.
整個遊潭的費用還算ok,一張船票可以繞潭一圈.
從水社碼頭出發,可以在玄光碼頭和伊達碼頭下船參觀,最後再返回水社碼頭.
依此類推,在不同碼頭上船,最後都可以用一張船票繞潭一圈,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出發點.
每一艘遊艇除了船長之外,還會有一位隨船........先生.
(有時會有小姐啦.....)
這位先生是負責解說,簡單來說就是導覽解說員.
一整趟行程下來,我遇這一位導覽員兩次.
我其實不是很懂整個日月潭的歷史文物,但是對這位導覽解說員的"拉塞"功力,只能說佩服到五體投地.
日月潭目前最頂級的兩間飯店,一家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涵碧樓,另一家是聽說有黃金馬桶的日月行館.
(我真的去查了.....官網上有寫"TOTO黃金馬桶"...)
涵碧樓前方的育樂亭,更是一個賞景和拍照的好地方.
不過呢,想到育樂亭賞景,就必須走一段涵碧步道.
很多人客沒有走過去,但是有走到育樂亭的人客,保證讚不絕口.
(我就沒走.....搥心肝啊!!!)
看得出來,如果業者搶不到潭景第一排,那就勢必要蓋得比前面高.
玄光碼頭
今天的第一站,船上的導覽解說員有說明,不過我還是在想著"黃金碼桶".
首次踏上玄光碼頭,覺得這個碼頭很新也很大.
而且能停靠這麼多遊艇,當初在設計的人員有考慮到往後的遊客人數.
我喜歡玄光碼頭這個建築,仿堂日式大牌樓的建築,真的很氣派.
玄光碼頭氣派莊嚴 中時電子報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61125000519-260107
聽說很好吃,不過我沒有太大的興趣.
但是想吃的人客,可以排隊買顆來吃吃喔.
很美的紫藤,今年的首拍.
照片中的小島,叫做拉魯島.
拉魯島
拉魯島(邵語:Lalu)是一座位於台灣南投縣日月潭中央的小島。清朝有珠嶼、珠仔山、珠潭浮嶼等稱呼。台灣日治時期有玉島、水中島等稱呼,戰後被中國國民黨改稱光華島,日月潭周遭居民習慣稱為珠仔山。
後因為《原住民族與台灣新政府新的夥伴關係條約》之故而恢復原住語今名。
拉魯島是台灣原住民邵族傳說中祖先靈魂安息之處,因此長久以來一直都是當地的重要地標。根據邵族傳說,邵族的祖先原來自南方,由於打獵時發現一隻白色水鹿而沿路追逐到日月潭的拉魯島。
但白鹿瞬間變成一棵白茄冬樹矗立在島上,所以邵族的祖先也從此在潭畔定居下來。因此茄冬樹成了邵族的聖樹,拉魯島也成了祖靈安息的聖地。
拉魯島被邵族同時也是各氏族祖靈的住所,因此邵族女祭司(先生媽)的宗師也住在島上。先生媽保管的祖靈籃邵族族語為「烏拉拉魯灣」(Wulalaluwan),「拉魯」名稱來自於此,故拉魯島有「心中聖島」之意。
原本的拉魯島是日月潭觀光客常駐足的地方,後來隨著原住民意識抬頭,地方當局將拉魯島劃歸為原住民區域並限制外人登島,以尊重原住民信仰。
在日月潭附近的德化國小,由於位處邵族聚落,校方會在畢業典禮的時候讓原住民畢業生划獨木舟舉行登島儀式。
拉魯島上原有供奉月下老人的祠堂,921大地震後月下老人神像遷至日月潭周圍的日月潭龍鳳宮。
受到921大地震還有長期波浪沖蝕的影響,拉魯島面積越來越小。到了2006年拉魯島在滿水位時的最小面積只剩下二十坪,因此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決定在年底展開抬高拉魯島的工程。
整個工程預計會使用一千多萬的填土並在2007年2月時動工。預估完工時拉魯島的面積會擴大成2006年的八倍、也就是一百六十坪,而拉魯島的海拔也會提升到七百五十一點五公尺。同時島的底部也會增設擋土牆設施以減少沖刷。
拉魯島抬高計畫因為牽扯到改變自然景觀的緣故而有許多的爭議。部分人士認為拉魯島的下沉是屬於自然現象、不應該干擾。
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
我有去看了一些關於拉魯島的舊照片,我個人是覺得自然就好了.
玄光寺
在中日戰爭期間,日本人在南京取走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,戰後送給中華民國佛教協會部分頂骨舍利,1955年迎靈骨來台,1958年安奉於日月潭畔的玄光寺。
玄光寺離潭只有十餘公尺,寺下設有碼頭,遊客可搭船至碼頭,再走台階上去參觀;寺內供奉玄奘大師的金身,上懸「民族宗師」匾額;
雖然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已移奉於玄奘寺,但因水路交通便利,玄光寺已是遊客到日月潭旅遊必訪景點。
玄光寺的建築採唐式,因為當初規劃為臨時安奉玄奘法師頂骨舍利,所以沒有碧瓦朱柱映照,顯得樸實清雅,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;
且因臨潭而建,可以就近欣賞日月潭的涵碧秀水,猶如置身於美麗畫境中。
寺前有一塊分別刻有「日月潭」及「玄光寺」的大石頭,是遊客留下「到此一遊」的熱門景點;
尤其是假日,等著拍照的排隊人潮,經常在小小的廟埕繞了好幾圈,也形成了另一個有趣的畫面。
以上資料摘錄自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難怪船上的導覽解說員有提醒去客舍利,不過我只顧著看風景.
因為我沒有住意到這塊石頭還有刻玄光寺那一面,所以漏拍了那一面,只拍了日月潭這一面.
拍照的人真的很多,當天是沒有繞好幾圈,不過想拍到沒有人的畫面,還真的要等上一會.
上船,前往下一站.
我個人還蠻喜歡這個景的,所以還拍了不少照片.
左邊是雲品酒店,右邊是文武廟.
文武廟我路過兩次,也是沒有參觀.
這次算是第三次嗎???
日月潭土亭仔燈塔
日月潭燈杆,位處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。建於1987年,是僅有不靠海岸的燈塔。
塔高6公尺、塔燈754公尺。由於日月潭多霧,夜間航行的船隻時常會衝撞到凸起的陸地,於是南投縣風景區管理所就在該處興建燈杆。
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
有別於我們一般在海邊看到的燈塔,嚴格說起來應該是叫做燈杆會比較適合.
(我又上了一課......)
伊達邵碼頭
今天的第二站,也是最後一站.
因為下一站就回到水社碼頭了,所以這裡算是我的最後一站.
伊達邵碼頭也不小,而且和玄光碼頭一樣,都是剛整建完成.
每年的橫渡日月潭,就是從對面的朝霧碼頭下水,遊到現在這個伊達邵碼頭上岸,全程約3000M.
我在今天也完成了橫渡日月潭的壯舉,不過我是搭船.......
(別扁我......)
伊達邵
「伊達邵」在邵族語為「我們是人」的意思,是邵族人聚居的部落,原稱「德化社」,若以行政區來說,稱為「日月村」,是潭區除了水社之外,另一個熱鬧的商圈;
除了品嚐在地小吃、購買紀念品之外,遊客也可到「逐鹿市集」免費觀賞原民舞蹈,也可在此就近用餐或選購邵族手工藝禮品。
以上資料摘錄自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整個伊達邵商店街範圍頗大,可以花點時間好好逛一逛.
引起我注意的,就是日月潭阿薩姆紅茶.
日月潭不產茶,但是日月潭所在的魚池鄉,可就是頂頂有名的紅茶產區.
台灣開始有規模的製造紅茶,是在日本統治台灣以後,1903年,為了供給日本本國需要,開始製作紅茶。
但是紅茶品質不良,技術差,不受歡迎。
關鍵是1925年,日本人從印度引進不同品種的大葉種阿薩姆紅茶,選定與阿薩姆省斯里蘭卡紅茶產區同在緯度23度的魚池鄉進行試種後,在埔里、水里、魚池等地區廣種植,結果發現日月潭一帶栽植環境與印度阿薩姆茶區相仿,試種的效果最好,茶色紅艷,味道醇厚,送到倫敦茶葉拍賣市場,得到很高的評價,也是日本官員拿來送給高官達貴的頂級茶品,甚至是天皇御用的貢品。
因而日月潭地區成為台灣唯一的阿薩姆紅茶產地。台灣總督府也在日月潭設立紅茶試驗所,開始有計畫的推展台灣阿薩姆紅茶之生產。
1940年代末期紅茶外銷出口量曾高達七千餘公噸,也是當時魚池、埔里地區最興盛的產業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紅茶因工資上漲,魚池紅茶就開始沒落了,釵h茶農也紛紛改種其他的作物。
還好一些茶農堅持不放棄,繼續種植紅茶。
近年來,地方產業受到重視,加上鄉公所全力推動、民間企業的贊助推廣,加上魚池紅茶的高品質受到紅茶愛好者的肯定,魚池紅茶正逐漸廣為週知,也請您利用機會,來品嘗看看吧!
以上資料摘錄自魚池鄉公所
紅茶沒有太多研究,不過既然是名產,沒有理由不品嚐一下.
一口氣點了兩間不同店家的紅茶,味道都不錯,但是在小細節上就可能因人而異了.
等等等........
好大一艘日月之星,而且是油電混動力的遊艇.
這次錯過了纜車,只好下次再來搭吧!!!
(幸好錯過了.....)
回水社碼頭的途中,又再次遇到那為男導覽解說員,然後聽了一堆笑話.
其實雖然是玩笑話,但是都逗得整船的人客笑哈哈.
嗯...不小心又拍了一張!!
朝霧碼頭.
回到水社碼頭,結束了這一趟旅程.
人客啊,不管來日月潭幾天行,這個搭遊艇遊潭的行程,千萬別錯過.
從潭上看出去的風景,和在陸地上看到的風景,會有不一樣的感覺.